张炳辉:完善金融教育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最近召开的吉林省金融工作推进会上,吉林省长景俊海在肯定近年来吉林省金融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指出,吉林省还是金融小省,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并要求吉林省上下协力攻坚,全面做好吉林省经济金融工作。金融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是高度专业化、高风险的行业。优秀的金融人才是金融行业得以快速、稳健发展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给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吉林省金融业创新和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经济振兴的阻滞因素之一。
吉林省金融人才供求的基本情况
到2017年末,吉林省金融业有从业人员28万余人。辖内银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合计11012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0%左右。吉林省各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约17.61万人,高级管理人员占员工数量的6.03%,具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总人数的78.8%。吉林省证券从业人员7000余人,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
从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看,总的趋势是全省金融人才需求长期处于上升态势,但需求的增速与发达省份相比处于较低水平。预计未来3年村镇银行、股份制银行对员工需求数量较高,农商行、大型银行将是金融人才需求的主体。近年来,吉林省保险业快速发展,保费规模及市场主体增长较快,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特别是针对三、四级机构的高管人才的需求旺盛。目前吉林省保险公司人才需求更倾向于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专业技能及知识面广泛的高层次人才。
从金融从业人员的供给情况看,目前全省共有27所高校开设金融类专业(本科含高职本科19所,高职高专8所),设金融类硕士学位点的高校3所、博士学位点的高校2所。从供给总量看,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开始趋于平稳增长。近几年,吉林省适度扩大了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金融类专业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较平稳,博士研究生近两年每年招生20人左右,本科招生人数持续增长,专科招生人数有所下降。
根据目前的招生规模,吉林省金融人才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在总量上存在缺口。每年毕业生数量仅能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员工数量的需求,并且是假定毕业生全部省内就业和金融人才流动处于平衡状态,其他金融机构的需求数量成为净缺口。
根据有关资料数据分析,到2020年,吉林国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将达到1000万人。目前吉林省金融从业人员28万余人,以吉林省2800万人口为基数计算,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仅达到1%。如果按1.4%计算,吉林省金融从业人员应该达到39.2万人,缺口达18万人之多(这里仍未考虑人才流出因素)。金融业越发达,从业人员的比例越高,目前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高达7.2%。从更长远的视角看,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则更加突出。
吉林省金融人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与金融机构人才短缺的矛盾。在吉林省27所金融类专业培养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没能做到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在吉林省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多的院校选择趋同、模仿的办法降低成本,然而目标的同构、专业的同构、理念的同构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实体对于金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迫切需要转变金融教育理念,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就本科教育而言,占金融人才总数64.89%的本科毕业生中有38.32%是来自民办本科,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设定为全日制大学本科(不包含民办本科),使得民办本科学生的社会认同度、就业状况均不理想。吉林省金融类高等教育结构表面是倒三角形,但按照社会认同度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衡量,吉林省民办本科和专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供过于求,而被社会认可的应用性本科人才供不应求。
高层次金融人才短缺。随着吉林省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东北亚金融总部基地建设正式启动,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和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消费金融、融资担保、商业保理、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将充分融合发展。金融业态和产品创新对金融人才层次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专业人才和具备一定金融知识背景的各类高端人才需求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而有海外实际工作背景、有金融混业工作经验、熟悉资本市场运作,有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的高端金融人才短缺,制约了吉林省金融业的创新发展。
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015年12月,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获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随着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向纵深领域发展,农村金融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被严重边缘化。在吉林省27所开设金融类专业的地方院校中,仅吉林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保险专业。各高校普遍重视面向城市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培养,且学生就业定位也多是大中城市,缺乏服务基层、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意愿。211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90%以上就业于大中城市或沿海城市,毕业生选择省外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缺失,成为制约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吉林省不但存在金融人才培养的供求矛盾,金融行业的后续培训教育体系也不完善。虽然各金融机构都开展了内部教育培训,各个层次的金融学历学位教育和在职培训也基本建立,但是培训的具体执行力还不够,培训的效果也需要提升。学历教育与金融实践存在较大差距,省内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提供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渠道仍然比较窄,金融机构过于注重对从业人员的营销技巧培训和资格培训,缺乏完整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行业诚信教育,忽视人才整体素质和信用水平的提高,培训呈现出短期性和非连续性。
对吉林省金融人才供给改革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完善金融教育体系,开发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金融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吉林省金融业处在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对金融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需要学历层次较高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像农商行、村镇银行和部分银行的县域支行则要求大专学历即可,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目前的用人学历分布比例。根据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吉林省金融人才培养应该发挥高校各自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各有侧重、错位竞争的多层次教育体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办学历史和承载能力对金融行业进行追踪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养、引进、留住高端金融人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空间,为引进和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提供平台和环境,特别是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留住现有的省内金融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地方金融院校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金融智库的作用。依托吉林省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推动政校、校校、校企深度融合,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推进专本硕贯通等教育模式,培养储备接吉林地气的创新型高端人才。
注重农村金融需求,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支持和推动地方高校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组建“农村金融学院”,专门开展面向吉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实施订单培养、员工培训,面向县域定向培养熟悉当地农村金融环境、专业优势突出、业务能力较强的农村金融专业人才,为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产教整合校企合作,提升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高校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建立学界与业界的互动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高等学校应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和科技研究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金融人才培训中心,针对金融业高管、新型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业务、普惠金融等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在职培训或远程教育。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机制,增强金融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张炳辉: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
|